目前位置:首页>>佛法僧三宝>>佛宝

佛陀的功德——十八不共法

发布时间:2024-03-29 11:09:40

佛陀有十八不共法, 既是说佛陀成道, 他所具有的能力与阿罗汉、凡夫是不一样的。

十八不共法:

⑴、身无失:佛陀自无量劫以来, 常用戒定慧、慈悲, 以修其身, 此功德圆满之故, 一切烦恼皆尽, 是名身无失。

⑵、口无失:佛陀具无量之智慧辩才, 所说之法虽众生之机宜而使他们皆得证悟, 是名口无失。

⑶、念无失:佛陀修诸甚深之禅定, 心不散乱, 于诸法之中心无所著, 得第一一义之安稳, 故名念无失。

佛陀身、口、意三业皆无过失;在日常生活中, 佛陀的身口意行为一点也没有过失;阿罗汉的行为就没有那么清净。经上记载:有一个阿罗汉, 他每天过一条河, 河中有一位女河神, 他每次要过河就说:“小婢, 请让开, 我要过河。”

女河神以为这个阿罗汉轻视她, 就去找佛陀论理。

佛陀就问阿罗汉有说此话否?阿罗汉承认有, 佛陀就叫他向女河神道歉。

阿罗汉对女河神道歉说:“小婢, 对不起。”

原来这位阿罗汉前五百世都是婆罗门出身, 因为种姓高贵, 故有傲慢的业习。

虽然今世证悟了阿罗汉果, 他没有此烦恼, 但业习尚存, 这不妨碍他证悟, 但口业还有过失。

⑷、无异想:佛陀对众生一视同仁, 没有所谓的这个好, 那个不好, 平等普度, 心无简择, 是名无异想。阿罗汉还有分别, 佛经上有记载:

佛陀的弟子须菩提尊者认为:穷苦的人家, 生活难以维持, 没有多余的饮食供养出家人, 所以尊者专门乞富不乞贫, 以免增加贫穷人家的负担;

反观大迦叶尊者却认为:出家的沙门, 守道行法, 是人间的福田, 受人间的供养, 是给他们增长福慧的机会, 故尊者专门向贫穷人家化缘, 免除他们将来贫困。须菩提与大迦叶尊者有分别众生的因缘而度生, 生起不平等之心。

⑸、无不定心:佛陀没有出定或入定, 行、往、坐、卧常在甚深的禅定中, 是名无不定心。阿罗汉就有出定或是入定, 他们入灭尽定或出灭尽定。

⑹、无不知己舍:佛陀念念知道自己对一切法已经没有执著, 是名无不知己舍。

⑺、欲无减:佛陀具众善, 常欲度诸众生, 心无厌足, 是名欲无减。

⑻、精进无减:佛陀之身心, 精进满足, 常度一切众生, 无有休息, 是名精进无减。

⑼、念无减:佛陀时时刻刻都在正念中, 是名念无减。

⑽、慧无减:佛陀具一切智慧, 无时无刻不再观照智慧中, 是名慧无减。

⑾、解脱无减:佛陀时时刻刻都处在解脱之中, 是名解脱无减。阿罗汉有时还会生起“苦”的感受。

⑿、解脱知见无减:知道一切修行解脱之方法与道理, 是名解脱知见无减。

⒀、一切身业随智慧行:佛陀现三十二种好相, 八十随形好, 调伏众生, 以智慧演说一切诸法, 教化众生使其解脱证果, 是名一切身业随智慧行。

⒁、一切口业随智慧行:佛陀以微妙清净之语随智而转, 化导利益一切众生, 是名一切口业随智慧行。

⒂、一切意业随智慧行:佛陀以清净之意业, 随智慧说种种法, 灭除众生的无名迷惑, 是名一切意业随智慧行。

佛陀无时无刻都用智慧度化众生;阿罗汉进入灭尽定后就没用智慧度化众生了。

⒃、智慧知过去世无碍:佛陀以智慧照知过去所有一切法, 悉能遍知而无碍, 是名智慧知过去世无碍。

⒄、智慧知未来世无碍:佛陀以智慧照知未来世所有一切, 悉能遍知而无碍, 是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。

⒅、智慧知现在世无碍:佛陀以智慧照知现在世所有一切, 悉能遍知而无碍, 是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。